新闻中心

最新公告
行业资讯
新闻传讯
双语新闻

翻译领域

光盘文件翻译
磁带文件翻译
英语排版
德语排版
日语排版
法语排版
韩语排版
葡萄牙语排版
俄语排版
翻译排版
Quark Xpress
indesign排版
pagemaker排版
ppt排版
pdf排版
word排版
文字排版
图文排版

翻译语种

希伯莱文翻译
拉丁文翻译
老挝文翻译
马来西亚文翻
匈牙利文翻译
缅甸文翻译
捷克文翻译
土耳其文翻译
泰文翻译
越南文翻译
乌克兰文翻译
希腊文翻译
阿拉伯文翻译
西班牙文翻译
荷兰文翻译
印尼文翻译
葡萄牙文翻译
俄文翻译
韩文翻译
波兰文翻译

在日本地震报道中,央视新闻频道持续38天动用同传136人次

发布时间:2011-05-22 整理:上海东方翻译公司 点击量:

近期,伴随着日本大地震、利比亚局势突变、切尔诺贝利核电站25周年纪念、美军击毙本·拉登等一系列突发性事件的发生,电视媒体上频频出现“同声传译”字样。他们大部分人只见声音不见踪影,但其快捷的传译有效加快了新闻事件的传播,拉近了中国受众和新闻事件的距离。他们到底是谁?同传又是如何炼成的?

  地震报道提升同传认知度

  3月11日,9级巨震裹挟着狂浪夷平了日本东北沿海,此次地震播报中,中国多家电视台都不约而同地启用了“同声传译”即时播报震情的最新动态。

  除中央电视台新闻、财经、国际频道之外,上海东方卫视、宁夏卫视、凤凰卫视等多家电视台也加入了这一阵营。其中央视新闻频道无疑创下了“最”纪录——震后头两周,新闻频道在清晨6点起至翌日凌晨1点为止的长达19个小时的直播时段中,都在直播间部署了同声传译随时待命。同传配备共持续38天,累计用工达136人次、627小时。

  央视此次启用的日语同传共约20人,他们主要是来自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的记者和播音员、高校教师、专事翻译工作的自由职业者。其中主力军年龄集中在35—50岁之间,很多人从业达10年以上,每年承接几十场乃至近百场同传工作。

  连日高频率使用同传的做法,引发了不少年轻人,尤其是外语学习者对于同声传译这一职业的向往。网上甚至还出现了“如何才能当上同传”的求助热帖,国内不少报纸也纷纷刊登介绍同声传译的报道。

  据中央电视台国际新闻部主任曹日介绍,央视启用同传报道突发性事态开始于2001年底的阿富汗战争。但在同年9月发生的“9·11”事件中,央视却坐失了一次与世界同步关注事件的良机,在新闻大战中暂时处于不利地位。但翻身的机会很快到来,2003年第二次海湾战争爆发后,央视迅速推出大规模直播,首创国内媒体以直播方式播报战争的先河。当时共有6位号称“中国第一代同传”的英语同传参与了直播。2003年5月,央视新闻频道开播,由此更拉近了国人与世界新闻现场的距离。

  曹日介绍说,“3·11”地震之前,虽然同声传译参与电视新闻报道的机会逐年增多,但基本上都以零散性需求为主。像此次这样长达1个多月使用同传尚属首次,当然这也和不断升级的日本核泄漏态势不无关系。

  默默守候和主动出击

  “同传”在屏幕上虽然只闻声音不见其人,但醒目标出的名字仍给人光鲜之感。然而实际上,同传们的工作却充满了长时间孤独、不懈怠地守候,甚至是默默无声地等待。

  “3月25日晚上,刚换好睡衣就接到了电话:日本很可能要调高事故级别,快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部的同传陈博这样回忆道。她随即飞快地换好衣服,夺门而出,飞奔着打上出租车赶到演播室。但直到时钟快要指到12点,期待的发布会并未出现。

  “有时事态不明朗,但为了保险起见,用不用都先配着。”曹日主任强调,谁都不希望因翻译原因造成漏发重大新闻的结果。

  参与此次同传工作的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播音员王小燕介绍说,此次央视同传,其实大部分时间都是基础性工作,如对NHK信号保持监听,协助编辑整理标题,甚至还会根据需要到编辑机房协助听译采访同期声。换句话说,与通常意义上坐等在翻译间里,就客户准备好的内容进行翻译的“同传”不同,这次的地震报道翻译要求同传主动出击寻找翻译内容(新闻点),甚至协助做好后期报道。因此考验的是同传语言实力和新闻敏感性两方面的综合能力。

  王小燕这样回忆在央视的工作:“实际上,此次央视新闻频道对日语同传赋予了两项任务,一是同步或带时差地进行传译,另一项则是信息采集。”像日本NHK的节目在地震发生后第一周,全天候都是灾情的播报,但一周后,灾情以外的正常节目逐步恢复,这样一来,同传们不得不在监听NHK之外,同时开始在日本各大报社、通信社网站中寻找最新消息。如福岛县知事第二次拒绝东电社长当面谢罪的约见、东电首次公布抢修进度表等动态都是同传先从其他日媒网站获悉后,NHK才在电视新闻中播出的,从而加快了播报速度。

  学者型同传更耀眼

  严格说来,“同声翻译”指的是以不打断发言人的说话,仅以滞后2—3秒左右的速度,同步进行翻译,而此次央视日本地震“同传”并非都是这种方式。

  “基本上来说,这次地震报道中,只有部分记者招待会采用了一般意义上的同传方式,而大部分时间则是在演播室里监听NHK的电视信号,边听边记笔记,遇到新闻点,立即举手示意,再由导播向主持人发令,适时插入,实际上是一种对新闻的综述。”日语同传蔡院森这样回顾他在央视的工作。

  由于无法预测下一刻可能发生的事态,而演播室里也有预先设计好的话题、到访专家的点评或是记者连线,甚至是事先制作好的短片,编导很快发现“综述型同传”运用起来更加灵活,随入随出,既能在预设话题和时效性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从收听效果上来说,也因翻译已事先掌握了大致内容,语言表达上更加通俗易懂。如地震发生翌日(12日)播出的《环球视线》中,两小时节目中插播了8次同传对于NHK最新播报的介绍,使得央视新闻直播间的多名专家得以实时对核电站造成的核辐射、日政府决定向1号机组灌注海水等动态进行跟进和点评。

  长年从事国际新闻报道的资深人士甚至指出,央视在此次东日本地震中的同传,既是翻译,其实每一次也都是一次新闻报道。大量熟知新闻报道的同行,以及深谙国际形势最新动态的学者型同传的加入,才使这项颇具难度的工作得以顺利展开,这一工作的难度应该超乎一般的同传工作,而这也确定了央视新闻此次独创的“综述型”同传风格的形成。

  正因为这样,此次有同传参与的地震报道期间,央视新闻频道的收视率超过4%,这一收视率在地震发生一个多月后虽有所下滑,但仍维持着2%,大大超过了昔日同期水平。

  “启用同传团队让央视新闻的报道更丰满、更专业!”曹日主任这样评价同传的作用。

  不过,回顾起此次同传工作,日语播音员王小燕道出了心里话:“很多人由此知道了同传这一职业的存在,这固然让人开心,不过衷心希望下一次的电视同传,不要以灾难性事件的发生为背景。”

  相关链接:

  自由职业者老蔡

  通常来说,在国际会议的日程表中看到“本会议采用同传方式”的字样并不为奇,但看到以醒目方式标注出同传名字的则实属少见,蔡院森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被标注”的人。

  老蔡在大学本科三年级时就被特别推荐参加日中教师培训项目赴日短期留学,本科毕业被录取为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历史上第一个日语研究生,专修翻译理论与实践。毕业后他曾短暂留校任教,1991年进入日企,2001年正式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

  老蔡的第一次同传来得非常不经意。1993年,其任职的日本制药公司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发布会,他被推进了同传间。好在由于熟知内容,做起来倒是得心应手。不过大量接手同传会议则是在2001年之后,“日语同传的发展大概比英语晚了10年吧”。当时中国正处于入世谈判的最后关头,中日也因此在经济法、投资商贸等方面的洽谈、会议、培训等日益增多。

  老蔡恐怕是日语界最忙碌的同传了,每年百多场的会议及各种随同翻译,日程总是密密麻麻,其中不乏提前大半年或一年的预约,从政治、财经、环保、科技到人文、安保、媒体,各种中日高层往来中都有他的身影。

  没错,同传是个体力活。老蔡说,“每次下会后,不是觉得累,就是兴奋或是沮丧”。总之进去了就难以自拔,费脑子又费神,但老蔡仍承认这项工作独具魅力和乐趣——“能接触新鲜的信息,见证很多历史性时刻,了解许多不为人所知的内幕”。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