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最新公告
行业资讯
新闻传讯
双语新闻

翻译领域

光盘文件翻译
磁带文件翻译
英语排版
德语排版
日语排版
法语排版
韩语排版
葡萄牙语排版
俄语排版
翻译排版
Quark Xpress
indesign排版
pagemaker排版
ppt排版
pdf排版
word排版
文字排版
图文排版

翻译语种

希伯莱文翻译
拉丁文翻译
老挝文翻译
马来西亚文翻
匈牙利文翻译
缅甸文翻译
捷克文翻译
土耳其文翻译
泰文翻译
越南文翻译
乌克兰文翻译
希腊文翻译
阿拉伯文翻译
西班牙文翻译
荷兰文翻译
印尼文翻译
葡萄牙文翻译
俄文翻译
韩文翻译
波兰文翻译

没有好翻译,别想顺畅“走出去”

发布时间:2011-04-23 整理:上海东方翻译公司 点击量:

 

这几年国内图书“走出去”的声调很高,相关部门为之做了不少努力。比如《大中华文库》(英文本)已经出版了81种;“经典中国对外出版工程”,经专家论证,第一批资助的书目就有113种;“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实施三年多来,已资助翻译出版21种外文、1380多种图书,资助金额超过4000万元;去年笫61届法兰克福国际书展上,中国图书版权输出多达2417项,居历届之最。此外,还有“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金水桥计划”等不同规模的对外出版项目同时在实施,这些表明,我国推行“走出去”的战略,收效显著,势头可喜。
但也必须看到,现有图书“走出去”的步伐,跟我国在世界日益提升的国际地位还不相称;要实现真正“走出去”的目标,还存在不小差距。表现在:(1)书翻译出来了,但进入外国图书市场,特别是能进入外国读者家中的还不很多。(2)跟自己比,近几年对外出版增长确实很快,但中国外文图书在全球图书市场的销售额,占市场总额的比例连其零头都不到。(3)至今我们输出图书的品种,依然偏重传统的门类,例如中医、国学、功夫、工艺美术、饮食文化等,而真实反映我国改革开放现状的仍然嫌少。突出一例,现在还有许多外国人,不知道我国许多城市早就有地铁了,更不知道中国的高铁,已走在世界前列了。上述这种状况,不仅阻碍了世界了解中国,不利于澄清各种对中国的误解和猜疑,而且由于不能及时听到中国的声音,势必也影响了中国在世界的话语权。
差距明摆着,原因也是多方面。但我认为,造成当前图书“走出去”最大的瓶颈和障碍,就是缺乏好的翻译。
“走出去”的终极目标,应该是让外国更多的读者,喜欢并乐意掏钱购买你的书。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必须选题对路,书的内容能激起老外阅读此书的兴趣和欲望;其次,翻译要过硬,要使阅读人像阅读他们本国的书那样明白、随俗,能带来愉悦;还有就是书的美观和价格的因素。前两条最为重要,我们现在多数的外销书恰恰就输在这里,而这两条都与缺乏好翻译密切相关。
首先是外向选题的创新能力薄弱。在我国现行出版体制下,出版选题大多是由各专业的作译者向出版社推荐,经出版社认可后组织出版。就对外出版来讲,从事中译外的译者,多是外文系出身,他们研究的是语言转换,而对当今外国读者关注中国哪方面的信息,喜欢哪方面的书未必很熟悉。他们从中国人的思维,往往一厢情愿地想向老外展现中国的什么文化,终因视野局限,涉外知识面不广,结果设计的选题与外国读者的需求合不上拍。有个例子,正好从另一面证明了这一点。原中国社科院外文所研究员裘小龙,该算是学院派的人物,但他在美国文坛出名,不是凭写学术论文,而是靠写新侦探小说。前几年,他把改革开放后上海的新变化,写成英文侦探小说,如《夜幕下的外滩》、《石库门之谜》等等,不仅畅销美欧,还在美国得了奖。他这种针对西方读者的阅读心理、有所创新地来介绍中国的成功做法,显示设计出对路的选题,对于推进“走出去”是何等的重要。
其次更为致命的软胁,就是外文翻译质量不够格。前不久在“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第六次会议上,多位资深专家疾呼:翻译“惨不忍睹”,文学社科类翻译“大家”难寻。他们指出外销书存在的毛病是:语言质量差,翻译生硬,简单的词汇堆砌,意思走样,甚至出现政治错误;翻译艺术水平不高,受中文思维框架的影响,多是给予字面上对应翻译,外国读者很难接受,达不到跨文化交流的目的。还有的直言:“这样的翻译,我自己看起来都觉得很别扭,更不要说让外国人看得懂了。”
要问何以会产生上述现象,有必要大致了解一下当前翻译队伍的状况。
2008年我国引进版权的总数为16969种,其中图书15776种。减去引进的教材、原版书、图画书和中文繁体书,需要译成中文的估计有1.2万种。以平均每种需1个半译者粗略计算,仅外译中笔译就需译者1.8万人。再看中译外。仅列入国家级各种推广、资助计划的不下300种,再加上外文出版局系统和各部门、地方正常出版的外文图书,总数不会少于3000种,需要译者至少五千人以上。这样算来,不算从事口译的人,仅笔译译者就需要两三万人。我国现在没有职业翻译家,多数译者都是业余从事翻译。试想,面对这么大的翻译需求量,哪里能找到这么多合格的翻译人才来承担?于是“廖化充先锋”,注水的,冒名的,造假的,半吊子的,仿佛只要懂一点外语,凭着字典什么人都可以搞翻译。像这种译者泥沙俱下、既罔顾译德、又缺乏翻译质量监管机制、出版社还借口“文责自负”的状况,怎么能保证翻译图书、尤其是外销图书的翻译质量呢?
以上还只是就翻译人才数量的缺口来谈的,实际上当今翻译人才的素质和专业水平也存
在不少问题。它涉及到外语教育和翻译学科的定位,跨文化时代对翻译人才素质的要求,高端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翻译的报酬和奖励政策,翻译标准和法规的完善,翻译成果知识产权的维护,海内外中译外翻译人才资源的普查与整合,建设和充实对外翻译人才库,开展与海外合作出版中译外出版物,等等。只有把翻译这一环节抓好抓实了,翻译界出现人才辈出、选题对路、翻译水平明显提高的可喜局面,到那时,制约“走出去”的瓶颈,才有可能得到缓解;“走出去”的方针,也才可以持久顺畅地贯彻下去。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