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最新公告
行业资讯
新闻传讯
双语新闻

翻译领域

光盘文件翻译
磁带文件翻译
英语排版
德语排版
日语排版
法语排版
韩语排版
葡萄牙语排版
俄语排版
翻译排版
Quark Xpress
indesign排版
pagemaker排版
ppt排版
pdf排版
word排版
文字排版
图文排版

翻译语种

希伯莱文翻译
拉丁文翻译
老挝文翻译
马来西亚文翻
匈牙利文翻译
缅甸文翻译
捷克文翻译
土耳其文翻译
泰文翻译
越南文翻译
乌克兰文翻译
希腊文翻译
阿拉伯文翻译
西班牙文翻译
荷兰文翻译
印尼文翻译
葡萄牙文翻译
俄文翻译
韩文翻译
波兰文翻译

外交部翻译室解密

发布时间:2011-06-05 整理:上海东方翻译公司 点击量:

在中国大陆,高层政界鲜有曝光度,这个神秘世界偶尔透露的点滴信息远远无法满足公众的好奇,以致一切与之相关的人物都极易形成公众关注焦点。每年"两会"後,总理记者招待会上的翻译於是常常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窗口。

2010年"两会"闭幕後,女翻译张璐因其在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现出色而被大陆网民热捧,各大门户网站几乎都开辟了有关张璐的专题网页,其出身、求学及工作经历被媒体多方挖掘。

而在此之前,张建敏、朱彤、费胜潮等翻译都曾因为历年的总理记者招待会而为公众熟知,有些也曾一度引起类似的追捧风潮。不过,这些红色翻译是如何从民间走到领导人身边的,却一直鲜为人知。

翻译界的"国家队"

张璐毕业於外交学院国际法系,1996年入学,2000年毕业後考入中国外交部工作。现任外交部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有着丰富的高级翻译经验,是国家领导人的首席翻译,也是重要对外场合的首席翻译之-。

据张璐大学时的班主任崔峙老师回忆,张璐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好学生,大学期间就在各种英语比赛中获奖。"不过,作为一个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取得今天的成绩确实是没有意料到的。"

崔峙告诉记者,张璐当年放弃了很好的出国机会,以英语成绩最高分考入外交部,"她是外交学院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考进外交部翻译室的第一人"。

外交部翻译室下设英文处、法文处和培训处,集中了英、法翻译,主要负责外交文件、文书的笔译,并承担党和国家领导人和外交部领导外事活动的口译。在外交部的各地区司,还有其他各语种的外事翻译。

曾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的过家鼎告诉《凤凰周刊》记者,国家领导人的翻译向来出自外交部,虽然中联办等部门也有翻译人员,但副总理以上级别领导人的翻译基本都是外交部派去的,"外交部的翻译可以说是'国家队"。作为外事翻译,对敏感问题的把握是他们区别于其他高级翻译的最重要优势。

严格的筛选和考察

过家鼎在1987至1986年期间任外交部翻译室主任。在此之前,他曾参加过朝鲜停战协定、三次中美联合公报以及周恩来总理接待基辛格两次秘密访华时的翻译工作。过家鼎主管翻译室期间,翻译室由副司级升格为司级,不过名字依旧沿用"翻译室"。

过家鼎告诉记者:"每年外交部招聘来的人员,翻译室有优先选择权,特别是口译人才"

进入外交部翻译室的新成员首先要参加近一年"魔鬼训练"。这一培训分两个阶段进行,前一段时间是强化训练,由翻译室的各位前辈每天陪同做大量的听力、口译和笔译的练习;第二阶段是在工作中培训,参加一些笔译初稿和不太重要的口译活动。培训结束後,才算成为翻译室真工的一员。

上世纪80年代,翻译室当时共有五十多人,"现在听说有七十八人"。但是能够成为担任国家领导人翻译人选的,英语和法语各有不过两三个人。算下来,比例在10%之内。如何在几十名精英当中确定10%的比例,要经过翻译室领导的长年考察。考察的原则,是当年周恩来对外事干部提出的十六字要求:"站稳立场,熟悉业务,掌握政策,严守纪律。"

过家鼎告诉记者:"当年,我们这些给国家领导人当翻译的都是经过公安部审查批准的,历史清白,政治可靠。有一些有海外关系或者出身不好的译员都不能承担领导人的翻译工作。"

後来,过家鼎成为翻译室主任,考察工作的主要任务便落在他的头上。他要根据这些译员平时的工作表现、日常发表的各种言论来判断其"是否立场坚定",有一些政治上不可靠的就只能"限制性使用。"

当年,从-名翻译室的普通翻译到成为国家领导人的高级翻译,差不多需要十来年的时间。此外,"虽然没有明确的规定,但-般都是党员"。

根据总理喜好加强学习

此次张璐在温家宝记者招待会上的表现最为网民所称道的,是她对温家宝在讲话中引用的诸多古诗词的翻译。例如,温家宝引用《离骚》诗句"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许多网友发现张璐的翻译很巧妙,"汉语以'九'为多,所以用'九死',但英语一般要thousand times(一千次)才够"。

再如,"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一句,张璐译为:Differences between brothers can not sever their bloodties.(译文直译:兄弟之间的分歧,是无法割断他们的血脉亲惰的。)一位专业人士点评说:"小忿'有愤恨的意思,在极短的时间内,能想到用difference(分歧)而不是用日anger等表示愤怒的词,非常有急智,比较得体。"据知情人士透露,每年总理记者会前,外交部一般会提前一个月通知翻译。翻译需要做大量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对"两会"热点问题做调研,还要琢磨记者会提出什麽刁钻的问题,整理总理一年来的讲话内容,特别是总理最近的讲话。

关於这一点,过家鼎说这是现在的翻译们比他们有优势的地方:"过去除了出访,没有提前通知的,基本都是临时通知。"

  至於古诗词的问题,很多网友好奇之前会不会有一份诗词引用目录。张璐目前虽然没有接受任何一个采访,但她在记者招待会後回到外交学院的一次讲座中谈到了这-问题。专门去听张璐讲座的晓明(化名)告诉记者,张璐在讲座中表示:总理经常读的书、在其他场合用到过的古诗词平时都要注意积累,对於总理特别爱引用的屈原、刘禹锡等人的诗词更要加强学习。而且,作为胡锦涛、温家宝的首席翻译,平时的翻译机会也比较多,所以翻译起来会更得心应手。张璐还说,从事外事翻译工作非常辛苦,平时的很多业余时间也要用来业务学习。

说到业务学习,过家鼎向记者介绍,翻译室的成员在看内部文件方面有更便利的条件。"周总理当时就主张放宽限制,让翻译阅读有关的文电和资料。周总理一再强调,翻译一定要结合外交业务,了解政策,熟悉情况。"

一些英文水平高的领导人也会注意纠正翻译的错误。曾在2003年担任朱熔基总理记者招待会翻译的张建敏就有过这样的经历:"朱总理在新加坡演讲回答听众提问时,有人反映他在中国打官司时遇到的困难,总理表示'你反映的问题,我会告诉法院,由他们处理'。我译为i will instruct(意为指示、通知,有命令的意味) the Supreme People's Court to handle it',话音未落,总理就纠正我说'I can not instruct the court. They are independent.(我不能指示法院,他们是独立。)',我心服口服。"

当然,即便是经验丰富的高级翻译,也会有失误的时候。费胜潮在2006年至2009年连续四年担任总理记者招待会的翻译。在一次记者招待会接近尾声时,凤凰卫视的记者用中文提了-个问题,费胜潮机械而顺畅地脱口而出,全场大笑。"我这才恍然大悟:刚才自己是用中文把问题重复了一遍。下来後自嘲:脑子里的扳道工扳错了道。"

红色翻译的特殊地位

在国际上,翻译是一种自由职业,他们的靳金很高。他们一般是雇员,既不是外交人员,也不是政府代表,往往是根据合同履行职务,许多是单项短期合同,合同期满即离去。因此,在许多国家,高级官员与翻译之间都是雇主与雇员的关系,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会谈时,翻译坐在後排,有时连座位也没有。宴会上,翻译不入席,他们既不是东道国的主人,也不是被邀请的来宾。

在中国,外事翻译人员的地位大不相同,既是国家的外交人员,也是政府代表之屍。会谈时,一般会坐在紧靠中国领导人的左边,受到与其他主人或宾客同等的待遇。

"这样的传统与当年周总理的亲自过问和指示是分不开的。"过家鼎向记者介绍,周总理接见外宾时,一贯强调翻译坐在紧靠他的席位上,甚至反对把翻译安排在正式席位後面的加席上。他要翻译注意观察他的表情和手势,以领会他讲话的精神。宴会上不仅让翻译坐在他的旁边,而且讲话有间歇,以便让翻译能抽时间吃饱喝足。

当年出国访问时,东道国往往根据自己的惯例不给翻译准备席位。周总理专门指示礼宾司长俞沛文同对方交涉,要求对方尊重中国的习惯,在会谈和宴会中安排让翻译坐在他的旁边o在周总理的坚持下,许多国家都破例为中国翻译安排了坐席。

红色翻译的政治前途

2002年,向来很少接受媒体采访的几名外交部高级翻译在外交部网站内的"中国外交论坛"与网友有过-次在线交流。在那次交流中,时任翻译室英文处副处长的张建敏说:"选择来到外交部工作,实际上也就意味着放弃把物质条件、工资待遇等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外事翻译直接和祖国利益相联系,使我们时刻有荣誉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有网友问张建敏:"现在有没有高处不胜寒的感觉?压力大不大?。张建敏打趣说:"我没有高处不胜寒,只是体瘦不胜愁。压力肯定有,只能硬扛着。"

不过认各有志",翻译室也有一些人员流动,比如1990年进入中国外交部翻译室的朱彤。朱彤在朱熔基就任总理首次记者招待会甫一现身,便以婉约形象与翻译才华成为媒体焦点,不过她已於2003年离职转赴德意志银行出任首席运营官。

过家鼎介绍说:。外交部的第一批大使都是将军大使,基本出自部队;第二批是地方领导;到了第三批,80%都是翻译,翻译室的主要翻译基本上都当上了大使。"

被誉为"中国红墙第一翻译"的冀朝铸,曾任英国等国大使,後来成为联合国副秘书长。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外交部部长、前任驻美国大使杨洁篪,中国常驻联合国代表、特命全权大使王光亚,外交部副部长、前任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等人都曾有过在外交部翻译室的工作经历。

 

网站首页
关于我们
版权声明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